特價

人醫 成為身心科醫師

原始價格:NT$390。目前價格:NT$351。

叢書系列:人間杏林
作者:楊明仁
出版日期:2025/1/21
尺寸:21 x 14.8 cm 中式右翻
頁數:376
重量:520克
ISBN:978-626-98849-5-7

描述

內容簡介

不知不覺
已漸漸成為身心科醫師

《人醫》作者,楊明仁醫生,二○○七年秋天,離開醫學中心,投身基層開業。對於投身基層開業,首要面對的挑戰便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專業方向,是精神科還是身心科?
一個科別,兩個名稱的差異。
「精神科」,強調疾病與大腦和神經系統的關係。
「身心科」,強調疾病與心理和生理之間的相互影響。
治療「身心症」的關鍵在於,不僅要能判斷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態,更需掌握造成壓力之社會心理問題的角色。身心相互關聯,身體症狀不僅只是單純的心理防衛機制,更是潛意識的顯現。透過這些症狀,可以與深藏於意識中的創傷經驗連結,從而進行適當的治療。
《人醫 成為身心科醫師》結合中西醫心理治癒的理論與技術,推陳出新、發展成一門新的心理治療學派。身心的健康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複雜系統中的動態平衡。治療疾病不能僅關注局部症狀,更需從整體出發,調節身心互動。這也呼應了傳統醫學強調的「形神合一」,重視情緒、生活方式等對健康的影響。
不論是從西醫或是中醫,深入探索來訪者的心靈世界,給予溫暖的撫慰和支持,以幫助他們恢復身心健康更是本書強調的軸心目標。
因此,真正的療癒不僅僅是消除身體的病痛,更是撫平心靈的創傷,期許每位讀者皆能透過《人醫 成為身心科醫師》,讓你我都能成為自己的身心科醫生,並且重新找回生命的完整與平衡。

作者簡介

楊明仁
1984年畢業於台中中山醫學院,在高雄醫學大學獲得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並完成精神科專科醫師訓練。1996年於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健康與社會行為學博士學位。這些年的學習經歷培養了對社會醫學的濃厚興趣,以及對人文關懷的深刻理解。
曾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的醫學系、醫學社會學系和行為科學研究所,專注於臨床醫學研究,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合作出版數本書籍,並被授予教育部部定教授資格。此外,也曾任職高雄長庚醫院和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2007年起,轉向社區精神醫療服務,設立社區復健中心,協助精神康復者回歸社區,並作為獨立執業的身心科診所醫師,主要診治自律神經失調、焦慮和憂鬱症患者。
除了精神醫學外,對佛學心理學和中醫心理學亦有濃厚興趣。2016年,參加英國塔里契基金會的佛學心理學課程,並於2018年加入北京廣安門中醫院中醫心理學師承班學習。
目前,專注於整合中西醫學心理學於心身疾病的臨床診療,並協助財團法人私立高雄仁愛之家發展長期照護與醫療體系。

目錄

推薦序 文榮光 現任高雄市文心診所院長
推薦序 黃志中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局長
自序 自己的鬥爭
Ⅰ-生命轉化-

歲月的刻痕
我與我的世界
自我的形成
通往世界之路
慈悲與超越
照護的靈魂
中醫心理學師承班學習之行
成為身心科醫師
Ⅱ-心靈的軌跡-
解構、還原與再建構
生命的腳本
不安全感是問題的根源
身體是心靈的顯化
身體與心靈的神秘連結
不同理論框架下的壓力調適障礙
閒愁最苦
心身症作為中西醫學心理學的交叉
從身體表徵到心理表徵
症狀是通往內心的過渡空間
人、神與鬼
鐵漢柔情
春困感悟
Ⅲ-附錄-
高中校園的精神健康問題──我的參與觀察體驗
道別

推薦序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中西醫整合心理治療的開拓者
◎文榮光 現任高雄市文心診所院長

學經歷:臺大醫學院醫學士、哈佛大學醫學人類學研修、
教育部部定精神醫學教授、精神科及身心科專科醫師、
曾任私立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院長。

本書是楊醫師、也是楊教授的第一本學術創作專書。本書主題之一聚焦在他本人的心靈成長經驗,以及生涯發展的歷程,其自傳式的生命故事也是一部「受傷的醫者」的傳記。從一個在高雄市土生土長的台灣囝仔,變成如今懸壼濟世、心病心醫、德高望眾的身心科名醫。他經歷過的坎坷與創傷無數, 但他一向默默堅持不懈,勇敢地接受關關難過的挫折與挑戰,終於找到自己的路,成為一位痊癒身心障礙患者的良醫。他的心路歷程可以「禪宗十牛圖」所描繪,一個人尋牛的十張圖,那隻代表牧牛者自己、也是自體, 是個體生命的本源。禪修者找尋真正自己的旅程,心理上須經過十個階段的轉化與蛻變:
從汲汲營營,追求功利,經過看破紅麈,放下欲望,放空自己與自我的執著,進入人牛俱忘,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然後返本還源,那隻象徵自己⁄自體的牛,最後到達慈悲菩薩道,入鄽垂手,微笑自在,入世布施。

修身養性是個人自我教化的基本功夫。古今中外,凡人若想超凡脫俗,助人濟世, 脫離人間苦海,莫不拜師學藝、吃苦吃補、追求真理與自由。古人接受教育、生活磨練、與自我教化的理想目標是:成為君子、達人、專家、良師、良醫、哲學家等,甚至超人聖賢、成仙成佛等。楊醫師成為良醫的自傳心路,道話綿綿不斷的辛酸,在他文學造詣非凡的筆下,浮現詩情畫意的景色;淡定堅毅的學習取經之旅中,彷彿傳來流浪者之歌的心聲。他在青壯年時,從高雄到波士頓求學進修,完成博士學位,及部定教授之俊; 於耳順之年時,前往北京拜師參加中醫心理學師承班課程。在培訓教室中,老師有時問, 「那個老先生還沒來?」年輕的同學們則向他直白,「看到你,我有種想哭的感覺。」 就像是一句名言所說,「凡含淚播種者,必歡呼收割。」 如今,楊醫師的自我修行練功, 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藉由本書的出版分享其心血結晶與智慧,著實令人激賞。

本書主題之二聚焦在「身心合一」醫學,結合中西醫心理治癒的理論與技術,推陳出新、發展成一門新的心理治療學派,及其成功應用在臨床診療實務上的驗證歷程。本書點出,在中醫天人合一、形神一體,及陰陽五行的立論基礎上,當代中醫心理學已發展成為一門新興學科,具有傳統文化與現代醫學交融的特色。但仍然有中醫學為體,而西醫學為用的導向。相對的,楊醫師的「身心整合心理治療學」則以現代醫學為主,而以中醫心理學為輔,融會貫通而成。他對於跨世紀以來,從日本到台灣,目前大眾醫學流行的自律神經失調症,已經完成廣泛且深入的中西醫文獻學理研究。加上過去十七年來,他在基層醫療第一線臨床服務中,應用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所謂「參與者觀察」的原則,引用新世代精神分析導向的心理動力學,融入身心整合心理治療的方法,診治這類患者的實證經驗,如今在本書中可見他治療成功的範例說明,娓娓道來、情節動人, 而且條理分明、引人入勝,其關於自律神經失調的論述,已經自成一家之言,值得醫界內外的讀者參考。

成為良醫其實不易,古今中外皆然。治病救人的療癒效果如何,端賴是否有緣遇到良醫。不論什麼科別,身病心病,或身心障礙,如自律神經失調症,若得良醫診治,較有幸能早日康復。唯良醫須透過終身學習,不斷的自我教化,方能養成良好的道德靈性,發揮仁心仁術、慈悲照護患者的療癒能力。 本書特別點出所謂「欲成大醫」的精華銘言: 「大醫治病,德於藝先。」「調治情志心理,言行均為心藥,舉止皆系性命,片言只語, 攸關生死,故醫者業不可不精。」本書不僅值得學醫者,學習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心靈療癒及健康教育者閱讀,也值得關心大眾醫學與身心靈健康的讀者參閱。本人曾為楊醫師的老師之一,今日看到他這本書問世,甚感欣慰開心,特此為序。

身與心永遠是人認知到自己的出發點
◎黃志中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局長

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及醫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博士、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曾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以及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世界是人的視野下的世界,而人對世界的認識,則是從我與非我開始。從唯我獨尊起始,有了非我後,事務與現象的分類成了進入世界、學習世界、了解世界根本。對錯、好壞分流了世間事,但也曾幾何時,自己也把自己給分類了,不只是喜歡的自己和不喜歡的自己,還冒出喜歡但不接受的自己以及不喜歡但接受的自己,當然也出現了身體與心靈的二元分立。於是,分類不再是那麼可靠順意,許許多多的模糊、拉扯隨伴著焦慮與挫敗,不確定的心不時地再尋找定錨的位置以終結漂泊。

裂解是分類的另一個樣貌,思尋契合的接納,總是隨伴著將世界對立與排除,是一種不可免的裂解過程。而當緊抓住世界裂解後的片段,卻也讓人沉溺在背離開放後得到緊縮的確定,裂解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拘束人於異化後的執著。人的身與心彼此離散般地成為定錨卻無法滿足的裂解,疾病的分類使得人成了片段的診斷與機械性的零件拼湊存在,既要認定卻又無法尋得那終極的解藥,現代人的困頓孰不知就是源自現代。
具有統整性的人,無論如何辯證,無法騰空產出,終究須實在地回歸既成的裂解與分裂,在既有的問題架構上,重新框架現象與事件,再次認知真實的自己。因此,身與心永遠是人認知到自己的出發點,永遠是不滿與困頓的分流根本,但也永遠是再次為統整的自己、統整的人的依據與開始。再次的詮釋身與心的議題,就是為統整而不裂解的人的工作作出新的認識。

從臨床醫學的見習到實習,楊明仁醫師就一直是大家傳說中的會談達人,是眾多後學景仰、追尋學習的天王級典範。年輕的我曾經很膚淺的把楊醫師的會談風範視為是高深而艱難的技巧,直到年紀稍長,才察覺到看似信手捻來的對話不僅僅是臨床策略,更有其更為深厚的人與生命的智慧,不只是臨床的場面,更是深刻的智慧融合。
楊醫師透過文字將他對於人的關懷,以議題式的漸層鋪排文章,讓大家能夠在紛擾的人世間細心咀嚼生命的可能。謝謝楊醫師!

作者自序

自己的鬥爭 楊明仁

二○二○年一月的一個雨雪紛飛的冬日,我前往北戴河參加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天君教授主持的靜坐氣功閉關活動,試圖遠離社會的喧囂,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那天夜裡,風雪交加,寒風刺骨。我歷經艱辛到達秦皇島車站,被春運的人潮困在其中,彷彿在逃難。《易經》坎卦中的卦辭「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我當時的境遇,不僅被混亂的社會所困擾,也被健保制度束縛,沒想到一週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了。

練習其實就是與自己鬥爭的過程。

這次閉關的主題是「返觀」。返觀,就是練習看到真實的自己。對於這個世界,我的腦海中已經存在太多牢不可破的預見,希望通過練功能夠迅速建立新的腦迴路,在空靈中找到真我。

從出生開始,不斷的經驗累積塑造了人們的價值觀、信念、性格和行為模式。隨著經驗的累積,認知框架逐漸固定,形成相對穩定的自我認同。在面對世界時,不自覺地就會使用已有的認知框架來解釋和反應,這就是預見,也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固定模式。

自我的框架是由過去的記憶與經驗所建構的認知圖示,也是日常生活感知的地圖。只要離開習慣的感知模式,那囚禁自己的框架就會自然瓦解。一旦掙脫過去的束縛,人就能進入新的境界,過去也隨之消散,空靈而自由。

或許可以理解「返觀」是達到開悟的便捷途徑。依此修煉,可以走出局限,跳脫過去被雜染的「識」所體驗的世界,進入超越生物與社會屬性的宇宙層面,回歸本源。換句話說,「返觀」即是脫離舊有認知模式的束縛,回到意識的原點,得到開悟;「不受限制的意識」意味著它無處不在。

正念內觀強調感知當下,而返觀則不僅突破當下,更能在當下感知生命的整體性。這種練習使我們全然覺察自己與周圍的整體性,即使當下感知任何事物也能淡然處之,不隨之起舞。所以,要達到返觀的境界,需要長期的練習和內在探索。可以從專注調心的正念內觀開始,培養基本的覺察力,為返觀打下基礎。隨後,逐漸將覺察範圍從個人擴展到周圍環境、社會和自然界。透過閱讀和思考問題,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宇宙的奧秘,並藉由冥想靜心,深入內心,感受與萬物的連結。

我沿著心靈的軌跡,在練習中試圖將所見所感化為文字,並從中汲取智慧。回首過去,我看到一個在童年創傷中掙扎的孩子、一個在學術殿堂中追尋知識的青年、一個在醫學領域中不斷探索的醫師。這些經歷交織成我生命的故事,也塑造了我對世界、他人和自己的看法。

透過反思,我意識到,過去的經歷不僅是痛苦的回憶,更是成長的養分。童年的不安與恐懼教會了我堅強與獨立;學術生涯中的挑戰與挫折讓我學會謙遜與堅持;醫療工作中的壓力與責任讓我學會同理與關懷。

真正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不斷地自我探索與超越。人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世界相互交錯、形塑,進而在與他人的互動中認識自己,也在與世界的碰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在歲月刻痕中,我深刻感受節氣變化對身心的微妙影響,體悟五運六氣的流轉,從中領略天人合一的智慧,在自然中尋得內心的寧靜。人與世界相互依存,自我是在環境與人際關係的交織中塑造而成。生命的意義在於與他人建立安全的連結,並追尋歸屬感。童年經歷、家庭環境、社會文化,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自我的形成。唯有認識並接納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成長方向。

通往世界的道路或許曲折,但每一次轉折都是成長的契機。透過對成長過程的覺察與反思,我學會了自我療癒,並在逆境中尋求突破。感恩文榮光教授的引領,讓我踏上精神醫學之路,開啟了人生的轉折。感謝凱博文教授的教誨,讓我在哈佛的學習中不斷精進,提升專業水平。

中年以後,我再次踏上探索之旅,在北京的中醫師承班學習中醫心理學,體會到身心一元的奧妙,並將中醫智慧融入臨床,開拓了嶄新的醫療視野。從精神科醫師到身心科醫師,我不僅要洞悉症狀背後的身心關聯,更要不斷精進專業技能,同時不忘人文關懷。

人的機械論,將人類視為遵循物理化學法則運作的複雜機器,強調因果、決定論與還原論,試圖將行為歸結為可預測的過程。然而,人類遠非機械,而是由無數細胞、器官、系統交織而成的複雜存在。情緒、思想等心理因素與生理機能相互影響,壓力、創傷等微小刺激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疾病。

因此,身心健康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複雜系統中的動態平衡。治療疾病不能僅關注局部症狀,更需從整體出發,調節身心互動。這也呼應了傳統醫學強調的「形神合一」,重視情緒、生活方式等對健康的影響。在解構、還原與再建構中,複雜理論為我們理解受擾動的心靈提供了全新視角。

母嬰關係,猶如生命的初始劇本,深刻影響著個體的一生。嬰兒呱呱墜地,與母親的連結便開始書寫這獨特的劇本。母親的懷抱、溫柔撫觸、及時回應,為嬰兒編織安全網,讓他們感受世界的溫暖與可預測性。這份安全感,將是孩子探索世界、建立自信、發展健康人際關係的基石。

反之,若母嬰關係缺乏溫暖與回應,孩子可能感到不安、焦慮,對世界產生不信任。這種不安全感,可能成為生命中的隱形枷鎖,影響情緒表達、自我價值,甚至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母嬰關係不僅只是親子情感連結,更是塑造個體一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它猶如生命的腳本,影響我們如何感知世界、與他人互動、如何看待自己。唯有建立安全、穩定、充滿愛的母嬰關係,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奠定堅實基礎,讓他們在愛的滋養下,自信探索世界,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

欲望、恐懼與本能的不安全感,如漣漪般擾動心靈深處,引發一連串身心變化,波及自律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這正是中西醫心理學的共同見解,身心相互交織,密不可分。

無論是一般適應症候群、多重迷走神經理論,還是中醫的陰陽五行變化,都在嘗試闡釋壓力應激的複雜過程。面對威脅,身體本能地啟動反應以求平衡。然而,長期處於不安全感中,這些反應可能失衡,損害身心健康。長期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出現心悸、失眠、腸胃不適;內分泌紊亂影響情緒、睡眠和代謝;免疫力下降則易受感染。

這些現象印證了身心一體性,情緒、思想和行為都會在身體留下印記。

症狀不僅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更是內心衝突的外在投射。要從症狀進入心靈世界,需要細心聆聽來訪者的敘述,觀察他們細微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從中捕捉那些潛藏的情緒。更重要的是,要能設身處地去感受人們的痛苦,理解他們內心的掙扎,並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橋梁。

溫和引導來訪者探索症狀背後的心理因素,幫助他們覺察內心衝突。無論情緒如何起伏,都要給予尊重和接納,使他們感受到理解和支持。在撫慰心靈的過程中,肯定他們的努力,鼓勵積極面對困難;創造安全、溫暖的環境,讓他們敞開心扉;陪伴他們度過難關,提供無條件的情感支持;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看到希望,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重新找回力量。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從症狀、體質、情志等多方面綜合分析,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療方案,並注重心理疏導,達到身心同治的效果。西醫則透過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以及藥物治療,幫助患者管理情緒、改善心理狀態,兩者結合往往能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強調從症狀出發,深入探索來訪者的心靈世界,給予溫暖的撫慰和支持,最終幫助他們恢復身心健康。因為,真正的療癒不僅僅是消除身體的病痛,更是撫平心靈的創傷,讓人們重新找回完整和平衡。

透過書寫,將返觀的體悟化為文字,希望能帶來啟發與共鳴,並在明鏡中照見自己的影子,找到心靈的軌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我總是帶著太多的預見,急切期待靈光乍現、天人感應的瞬間。其實,只要耐心等待,心不妄動,返樸歸真,不存自我;為道日損,拋開預見與執著,才能獲得自在。

人的存在原本就是孤獨的。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自然六氣的變化,就能遨遊於無窮天地間,隨命運安排,做真正的自己,方能自在!

作者自序

鐵漢柔情
1.
「病」是潛意識創傷的表現,透過身體反映出欲望與現實的衝突。

「我姐叫我來找你。」他一進門,還沒坐下就開口了。

黝黑微胖的他理著平頭,臂膀上的刺青和誠懇的笑容形成對比,卻讓人感覺熟悉。
看到病歷上的名字,我想起前陣子來看診的患者,是我當年在南部小鎮服役時,福利社小姐的哥哥。那時,嚴明的軍紀與醫官的悠閒生活形成鮮明對比,這是一種特權。

我喜歡在蟬鳴的午後,利用門診外的空檔,到福利社隨意與她聊天。當時尚未實施健保,鄉下的醫療資源匱乏;許多病患除了營區內的阿兵哥,還包含附近村落的居民。我在那兒照護大家的健康,受歡迎程度不亞於現今的網紅,長官們還常戲稱我為「地下司令」。

「所以你是她的弟弟?」

「是。我最近常感到頭暈,每天早上起床時會恐慌、無力,害怕接電話,甚至不敢起床。雖然我已經看了心臟科、耳鼻喉科和神經科,但似乎都沒有對症治療。」

來診的患者通常是在輾轉多個科別後才來到這裡。這正是西方醫學「辨病論治」的特色,每個器官各有專科,互不干涉,同一症狀會被不同方式處理,不僅浪費醫療資源,也不一定有效。如果能以中醫「辨證論治」,或許一個方子就能解決問題。

2.
這些幾乎可以確定是焦慮伴隨的軀體症狀,基層身心科醫師對此再熟悉不過。然而,令人好奇的是,記憶中他可是村裡讓家人傷心、鄉民頭痛、無所畏懼的「頭號人物」,怎會也有這麼脆弱的一面?

「怎麼了?」我忍不住問道。

他既喜悅又驕傲地說:「這次選舉我又當選里長,已經連任四屆了。除了第一屆外,其實就是同額競選,沒有人敢與我競爭!」

的確,作為地方上的「人物」,一般人不敢輕易挑戰他。然而,如果沒有讓鄉民滿意,他也不可能連任成功。「是啊,我盡心盡力為鄉民服務;紅白喜事、糾紛調解,任何問題到我手上都能解決。」他自豪地重申。

我想,「喬」事情的確是他的專長!

這些轉變真是令人不可思議!「你可以說說看嗎?」我問道。

「從小我就『好勇鬥狠』,喜歡當英雄,追求過程中的『肯定』。打架鬥狠成了家常便飯,我在獄中的時間超過十年,因流氓管訓、槍械、販毒等罪名受罰無數。反骨的我寧可戴腳鐐、受鞭打,也絕不屈服。」

「那些年讓媽媽傷透了心。她雖然沒多說什麼,但是每次探監就會很不捨地抱著我痛哭。」他接著又說:「從懂事開始,我總是倔強地以最劇烈的方式對抗『這一切令人感到憤怒不公平的世界』;覺得只有暴力才能討回公道!」就在不斷地在闖禍與入監中,不知不覺已步入了中年。

媽媽總是在那兒,傷心之餘更是擔心!!

說到這裡,他突然放聲大哭;「我很懊惱媽媽不能看到我的今天!」眼睜睜地看著這武松一樣出生入死的漢子,不可思議失控式地宣洩著自己的情緒。

3.
「出獄後,我遊手好閒,媽媽也不久後過世了。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附近廟裡的活動。」

台灣本土信仰多元,人們內心的投射常藏其中。觀音的母性正好填補了民眾的心理需求,而我參與的廟寺也崇拜觀音。

「我將時間和精力全心投入廟寺活動,擔任管理委員,無形中我的命運也悄然改變。在觀音座下,我決心痛改前非,一心向上,每天讀經並幫助他人。暴躁之氣逐漸消散,整個人宛如脫胎換骨。」

「因為年輕時的歷練,我處理事情的能力比一般人更高。大家推舉我選里長,沒想到這一選便再也停不下來。默默無語的觀音總是慈祥地持著蓮花,關注著我的努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4.
連任里長,雖然有喜悅,但內心的壓力如千斤重擔,讓他難以喘息。他說:「幾個月前,我被一位生意上的朋友騙了一千六百萬。」

我靜靜地聽著,仔細觀察他痛苦而扭曲的表情。他似乎試圖將那些浮現在意識中的圖像描述出來。

「那筆錢是我多年辛苦積攢的。他總是找藉口不還,又說隨便我怎麼樣。」

「每次想到這件事,我都想像以前那樣去找他討回來。但,我強行壓抑了這種衝動。」這種內心的煎熬經常讓他頭暈、恐慌和呼吸困難。原本打算再追問下去,但看到桌上一疊厚厚的病歷,聽到診間外越來越高亢的吵雜聲,只好暫時停下。

「嗯,今天先針對症狀做個處理;我們一起進行三分鐘的靜坐體驗,然後你再離開。」

「我覺得輕鬆多了,謝謝你!」

5.
「我們」在診間相遇,但時光彷彿回到了年輕歲月中那熟悉的駐軍農村。我與他背後的「我們們」曾共同存在。

他陳述了自己如何在慈母的包容下,獲得救贖並凝聚理想的力量;而身體症狀讓他感受到意識前沿的恐懼。他擔心是否會重返過去那無明的日子,那些好不容易突破的妄念會否再現?

「我們」無法多做什麼,只是在同一空間中體驗彼此的經歷。然而,體驗之後,他將何去何從?

6.
見面一週後。

「這星期好多了!雖然早上起床時還是有些暈、無力和恐慌,但按時吃藥後就沒事。前幾天夢到隔壁祭拜關公的兵將來騷擾我,洗了符水後感覺好多了。」

門診時間總是不夠,但至少能專注於身體問題。他的症狀已顯著改善,真令人欣慰!接下來應該可以安心工作了。

「繼續按時吃藥,兩週後再回診!」

門診繁忙,在健保制度下量比質重要,一次三、四十個患者讓人喘不過氣。

「最近情況不錯!」

「發作減少了,也不再那麼在意他。雖然被騙了一千六百萬元,只要他活著就能還我,所以更在意他的安危。只要他好好活著,我的錢一定能要回來。」

「現在起床後不再擔心自己會失控對他施暴,而是更關心他的安危。」

「您覺得他的存在意味著什麼?這不像你的作風。」

「我也不知道,只覺得只要他活著,我的財富就能改善。」

他內心戰勝了過去的思考模式,像是脫離了神經迴路的限制,以新的方式面對生活。我們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詮釋,但這確實很美!

在生病過程中,他體驗了內心陰陽力量的衝突,解決了問題,採取了更理想的方法。正向的力量戰勝了邪惡念頭,救贖了自己!這說明了什麼?矛盾的內心交戰!!

他看起來更自信自在,恐懼不再纏繞,隨著內心的變化,軀體症狀也逐漸緩解。

7.
緣起性空,神秘地主體間性總孕育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治療力量?簡德林所說的「我們」就是這力量的基礎。

這期間我們在騰出的空間創造了可以給予涵容、抱持的母親,因著「她」鏡映與理解,他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完成了一次次聚焦的過程,得到前進的力量。

我不僅體驗了他的體驗,同時我自己也被他體驗了!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人醫 成為身心科醫師”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