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內容簡介:
以禪入茶 以茶契禪
道器得兼 茶禪一味
作者林谷芳,以禪者之眼,情真意切談「茶」、述「禪」,更繹「茶禪」之廣大趣妙。
茶雖日常,舉其大,則道器得兼。
禪則是生命的減法,禪的特色,可以四句話作開篇拈提:「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歷史上,可謂禪是佛法的回歸運動;修行上,禪是生命的徹底歸零。
而無論「茶」、「禪」,各有其風光,同為主體,亦可相輔相成。茶之道,原非一定在禪,但以禪入茶,茶之味,乃真能應於當下,更就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茶人與禪家,若能於茶於禪相互契入,乃真稱得上一人。
禪者天真,亦有老婆心切,僅以絮絮叨叨一字一句相佐,窺其不可言說,體現禪者活潑潑之風骨。
林谷芳:「茶,可以是生活,可以是藝術,可以是修行,世間人盡可以在此擇一而為。而茶禪,核心自在於修行,但此修行既是禪,就須三者一事,打成一片。這打成一片,是禪家鍛煉之殊勝,既須有知見之通透,更得有行履之工夫,知見行履不二,到此,乃真能茶禪一味。」
特別推薦:
道器得兼 茶禪一味/序
茶雖日常,舉其大,則道器得兼。
茶之道,原非一定在禪,但以禪入茶,茶之味,乃真能應於當下,其極致,更就「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禪契究竟,核心原在了生死。但既契於本心,就能入於諸事,茶固只其應緣之一端,但以茶契禪,則顯日用是道,恰映宗門「凡聖一如」之旨。
以此,乃有茶禪之立。
談茶禪,諸方常舉趙州「喫茶去」之公案,但此原為作家應機啐啄之拈提,其舉也,原不須就在茶。真在茶,且形成樣貌清晰之文化,則為日本茶道。
日本茶,由中國傳入,從明菴榮西將茶事與禪作初始之連接起,經三百餘年,至千利休乃有日本茶道之大成,其後綿延四百年不絕,而為一卓然以立之文化,成一信然可徵之行門。
相對於日本茶道之立於禪,中國茶文化之精主要緣於文人之參與,其用事固極盡世間之美,但亦常在此耽溺。近世中國茶之復興,則有不同於以往而欲顯其日用是道者,因有茶禪之舉。惟在此,於禪,固常不知祖師禪之立基,率以一般禪修為禪,更多者尤喜「以禪為學、以禪為趣、以禪為美」,只於生命裝點中轉,朱紫不清,終難免於江湖者流。
原来,中國茶千姿百態,於世法固多有豐富於日本者,但世法既盛,亦常淪為玩物之舉,茶禪之立,原最可治此病。然若未能有如實之禪觀照,也恐重增追逐。而就此,日本茶道正可為借鑑。惟中日茶樣既異,禪風又各有所重,文化特質尤自不同,則中國茶禪之立,乃必有别於日本茶道者。因以禪家之基,舉宗門不共,對應中國茶之可能,而成《茶禪》一書。寄望有志於斯之茶人,立正知見,作深行履,驀直而去,有日,於個人,固能契於茶禪一味;於文化,亦得成就中國茶禪,而由此或能出得利休之輩,亦未可知!
目錄:
序 道器得兼 茶禪一味
上篇 茶•禪
引言
茶
主體與載體
茶事 茶行 茶思
茶禮 茶藝 茶道
中國茶與日本茶
文人與禪家
禪
破與當下
臨濟與曹洞
中國禪與日本禪
劍客 詩人 老婆
壺中日月與物外山川
下篇 茶禪
引言
茶禪之立
禪藝術與禪修行
禪藝術之特質
茶事
取物平常
立境簡約
茶行
運法無隔
待眾無別
茶思
道契不二
一期一會
茶禪之成
道人風光
工夫鍛煉與風光映現
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
茶禪與農禪
禪意 禪心 禪生命之茶
茶禪一味
跋
作者簡介
林谷芳
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臺北書院山長。
六歲有感於死生。高一見書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省,遂習禪。同時間,亦因一段因緣走入中國音樂。
四十年間,於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後,方知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遂對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標舉宗門不共,所做恰可治時人「以禪為生命裝點」之病。
在禪與藝術外,一九八八年後又以海峽開放恰可印證生命所學之真實與虛妄,頻仍來往兩岸,從事文化觀察與評論。 在禪與藝術外,一九八八年後又以海峽開放恰可印證生命所學之真實與虛妄,頻仍來往兩岸,從事文化觀察與評論。
書摘
茶禮 茶藝 茶道
茶禮、茶藝、茶道既是韓、中、日三國茶文化特質之所系,更分別映現著儒、道、釋三家的生命觀照,說茶是最好的文化載體,正此之謂。
談茶席、談茶人,茶事、茶行、茶思須一體觀之,三者合為一事,到此就有動人的能量,也才好言茶生命、茶文化。
而談生命、談文化,其組成固牽涉多端,但此諸端必合而為一整體,如此,樣貌乃能卓然而立,清晰可辨。
這卓然而立的樣貌映於「見正履深」的茶人,其風光固不一而足,但仍可大要以茶禮、茶藝、茶道而歸類之。
茶禮,是取其規矩,重在人我。
無規矩難以成方圓。就己,欲識茶味,必以法入。法,乃對茶之規整,亦為誠心一念之所本。而就人,則茶之待客,必基於禮,此禮,或行諸尊卑,或合於法度,乃不失其分。
茶藝,是聚焦美感,得其情性。
茶之口感、茶器、茶席、茶空間、茶人之行茶,無不與美相關。就此而立,乃有茶藝。
相對於禮之規矩,藝乃抒發情性。前者以規範立基,後者以風姿為別。因風姿,茶藝的揮灑空間乃極大,從元素的不同到風格的迥異,在此,最能以境見人,茶人修養正無所遁形。
茶道,是觀照生命,以之安頓。
道在日常功用間,生活諸事原皆可為生命鍛煉,何況於茶。而此鍛煉,則必及於生命之翻轉與超越。相對於禮之規矩、藝之情性,道則為生命之境界。茶人於此契於一如,入於三昧,亡其能所,得其安頓。
然則,雖謂有此三種風光之別,但茶席之設、茶人之立,原可出入乃至得兼三者,其別,正在不同之偏重而已。
就茶禮,規矩若入於自然,即具美感;攝心而入三昧,則有道味。
在茶藝,藝術原就將規矩大化於無形,原就能以相顯禮,以藝體道。
於茶道,在鍛煉時固須法度,直示時則「道藝一體」。
能得兼三者,才真通於道器,最終,更乃三者一事,道器無別。相反地,過於偏重一方,就將死於句下。
此句下,茶禮是僵於規矩,執於尊卑。到此何止無美感,離三昧,即便原先訴求的人我,亦因缺其溫潤自然,反生人怨。
此句下,在茶藝是溺於情性,疏狂揮灑。藝術之凝練既不存,人格之張揚尤無度。茶本平常事,卻最常在此成無謂之追逐,器不嫌其美,事不諱其精,人不避其慢,種種都成裝點。
此句下,在茶道,則高蹈玄虛,疏於築基,往往識於遠而昧於近,其極端者甚且不免神道設教,誤盡蒼生。
談茶人、說茶風,此茶禮、茶藝、茶道既可為切入之大要,亦可為識人之參照,更可為茶人之返觀。且不止於此,它更及於中、日、韓茶文化之分野。
韓國茶文化謂之茶禮,主要在承載人我之關系,所以如此,固緣於宗門叢林之規矩,更受儒家文化之影響。
中國茶文化過去亦有稱茶道、茶事的,近些年則直稱茶藝。而此名稱,除觀照自我特質外,也多有因日、韓之不同而立者。畢竟,近世中國茶文化本於明季,而明文人之舉茶,正以生活美學視之。在此,如中國水墨般,影響其美學最大者允為道家。
日本茶文化向稱茶道,它直就是禪藝術的一環。禪雖大成於中國,中國禪雖有「趙州茶」之公案,叢林清規中以茶事禮佛、接之四方亦為傳統,但真具體以茶作為生命鍛煉者,則成於日本。
以此,茶禮、茶藝、茶道既是韓、中、日三國茶文化特質之所繫,更分別映現著儒、道、釋三家的生命觀照,說茶是最好的文化載體,正此之謂。
而其實,禮、藝、道何止是茶人茶風之側重,何止是東亞三國茶文化之分野,它還應成為茶人鍛煉上的時節風光。
茶之入,必由法得,法度的掌握是茶人的基本素養,無此即難論其他。
茶之會,必以藝體。會,是會得其意,融會貫通。在此原須超越法度,乃能出入無礙。也由此,「人」在茶文化中的角色才真成其為本,茶人方稱得上真能使茶。
茶之成,必因道契。茶原日常之事,只就此論,「固小技也」,然雖小技,亦「猶有可觀焉」!此可觀,可以為禮,可以為藝,惟到此,仍只是世法可得可失之事,若欲有生命深刻之翻轉,則必契道乃成。否則,年事益長,禮愈成縛,藝愈成溺,習氣日深,生命反因茶而不知伊於胡底。
尋常談茶禮、茶藝、茶道,總聚焦於韓、中、日三國茶文化之別,但這茶人茶風的側重、鍛煉時節的風光轉換,除作為茶人於茶返觀之所本外,其中的偏倚涵攝,更可成為生命修行的有效參照。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