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內容簡介
提起疑情,才知參究能徹悟;合十問道,方覺信仰是明燈。
心念一轉,信心不退,此方即彼岸,當下即淨土。
「人生問卷」系列全套書分為三冊,是禪師針對眾生的人生問題所做的問答結集而成的 ,之一《此方︱彼岸 福報禪師請問你》內容是依照人生各類不同的問題分為:「家庭• 常安樂」、「人我•共吉祥」、「情感•持愛敬」、「戒律•享自由」、「法理•得安 然」等五篇。其中:
「家庭篇」-家庭安樂的關鍵在於家人間互相為對方著想、彼此體諒,以溫馨的陪伴代替 給予一時的歡樂。
「人我篇」-人我相處要有良好的互動,懂得讚美他人與人分享,擁有寬大的胸襟及遠大
的眼光,明白「事為眾所成就而非一己能成」具有成人之美的雅量,及能共創美好的未來。
「情感篇」-人與人情感最重要的是尊重與信任,同理心且時時給予利行與方便的相處對待,方能歡喜的相處。
「戒律篇」-戒在心中,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讓人常保善念,受戒不是從此穿上金鐘罩鐵布衫,而是訓練自己開始邁向這個理想結果的起步。念頭的染汙無關乎受不受戒。
「法理篇」-以佛教經典譬喻曉喻人生問題,開示我們正確的佛教觀念,透過修持上的練 習超越迷境,終能自在歡喜的生活。
《此方︱彼岸 福報禪師請問你》全書,細細讀來除了飽讀及讚嘆福報禪師豐富 的學識、廣博的見聞,書中不乏引經據典,福報禪師更藉由自己的修行體悟從各個不同 角度,以故事隱喻來啟發我們看清人生煩惱苦悶中真正的問題所在,進而授予我們正確 的觀念及如何改變行為態度的法藥,如此,人生問題自然能迎刃而解,你我的人生也就 能趨向幸福美滿的境界。
繼五月份之一《福報禪師請問你》出版後,於八月以及十一月將陸續出版之二《你的 心情我明白》及之三《抓住知道的幸福》,而後成一套完整套裝書。
目錄
【推薦序】人生大哉問/星雲大師
【推薦序】到達彼岸之路/柴松林
【推薦序】人間妙蘊/馬西屏
【推薦序】大智慧到彼岸/覺培法師
【出版前言】福報禪師不是人/妙蘊法師
之壹 家庭‧ 常安樂
之貳 人我‧ 共吉祥
之參 情感‧ 持愛敬
之肆 戒律‧ 享自由
之伍 法理‧ 得安然
作者簡介
釋妙蘊
古都鹿港人,1994年隨星雲大師披剃出家,曾任《人間福報》藝文中心主任,現為 香海文化執行長。詼諧時妙語如珠,正色時轉言機鋒。帶領福報禪師群,將修行體悟與 天然情懷,化作文字般若,行腳人間,追隨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願心,於崗位 上,於好筆下。
特別推薦
人生大哉問
佛光山開山 星雲
為什麼?為什麼?從小到大,我們心中有困惑、不明白時會提出疑問,尋求答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是提出問題,也就是禪宗的「參」。
早在數十年前講演時,我就告訴聽眾,學習佛法可以從「疑」處用心, 從「疑」處下手,也為他們設想了許多「為什麼」、「孰先孰後」、「人生十問」等問題。後來的《當代問題座談紀實》、《僧事百講》,也都以提問的方式,來逐一敷演講說。
針對問題,作具體的解答,如同扣鐘得響,能可以起到覺迷啟悟之效。因此《人間 福報》創報之初,即即開闢了〈佛學問答〉的專欄,由徒眾永應負責,這個開放的園地 頗受矚目與好評,有許多讀者投書提問。佛學是法師的專業,三藏十二部都是他們的顧 問,所以我不擔心這方面的解惑傳道。
過了幾年,讀者所提的問題已多面向,不只是佛學了,因而專欄名稱改為〈人生問卷〉,永應其時已應調回山,遂由當時擔任《人間福報》藝文主任的妙蘊主筆,並召集 成立福報禪師群,做為解答問題的代表人。妙蘊雖然心思細膩,經過幾年撰稿「奇人妙 事」的琢磨後,筆鋒亦見洗鍊,但這時候,我不由得掛念了:這些年輕的弟子大多涉世 未深,面對繁複的社會現象,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問題,他們能應付,能給予正確而 令人獲益的回覆嗎?
有時妙蘊會告訴我讀者提了哪些問題,例如:
‧睡前有看書的習慣,最近在看一本經典解說的書,不是全本書都是佛經,請問可以半躺在床上看嗎?另外也買了很多類似流行音樂的佛經咒語CD,有時會放在床邊聽著入睡,請問這是否如法?
‧在團體裡,踩著別人的肩膀才能夠升遷嗎?這種心態究竟是如何?
‧看到同學被惡人欺負,忍不住動手打了對方,他受了點外傷,對方的媽媽竟偏袒自己的兒子,說我打人會有報應,報應是這樣來的嗎?
‧部門內小團體鬥爭嚴重,而主管行事不中立,只相信單方人的說辭,不甘被欺壓但又敢怒不敢言,人在做天在看,是真的嗎?有辦法可以解決嗎?
‧妻子的宗教信仰與我不同,最近常常引起吵鬧,太太說:「禪七是殘妻、念咒不如練奏電子琴、禪修不如常休……。」要如何才能身心安樂?
‧同事婚姻出軌,該如何面對?要勸導、或者不管?破碎的家庭,如何藉假修真?
‧想抄經為年高的父母祈福,有人說要抄四十九遍才圓滿,也有人說要一百零八遍才圓滿,請問究竟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如果無法一次抄完一部經,請問要怎麼回向?
初始,遇到他們集思仍不能確定或無法回答的問題,也會請示我。不過,後來從讀者的回響及其他弟子的反應,得知他們的作答多能契理契機,導以正道,而且不全然是佛教義理,也會舉譬喻、故事來佐證,加上以同理心來包容尊重,給予正向積極的鼓舞。由此可知,他們對此專欄的用心認真之態度。
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他所著的〈天問〉,全篇由疑問構成,一連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從宇宙、天文、地理、神話傳說等等,可以看出他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佛教有部《彌蘭陀王問經》,全書也是由原本不信佛的彌蘭陀王提問,那先比丘一一以譬喻、以佛法來釋疑。
現在,〈人生問卷〉的文章將結集出書。妙蘊說他們將讀者的問題分門別類,歸納成家庭、人我、情感、戒律、法理五個主題,我認為基本顧到了人生歷程的全面性。
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解。」生活在世間的人們,必然會有各種不同際遇、各種疑難雜症,幸而有佛法作舟筏。欣喜見這些弟子能努力做個領航人,故樂為序。
二○一五年四月十六日
到達彼岸之路
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人間福報總主筆 柴松林
我們這些平常人,無論遇到任何事物,總會有一種欲念相應興起。不管這些欲念的 起因為何,痛苦或滿足到什麼程度,都讓我們牽掛在心。或出現抱怨、仇恨、痛苦等負 面情緒,而欲求其拒絕、逃避、解決、消失;或充實、喜樂、愉悅、滿足等正面情緒, 而欲求其保有、持續、加強。
「苦由欲起」 是不變的自然率,「欲」是因,「苦」是果。不造因,自然不生果。是 以如何避苦求樂,是平常人所祈求的,且總是求之而不可得。日前好友妙蘊法師,以其 多年思索之結果,以通俗優雅之文筆書寫為《此方|彼岸》套書見示。捧讀其內容,領 會其智慧之言,指點我輩超脫游移瞻顧,直面清明無垢。其書在在期能由混亂而秩序, 由骯髒而清淨,由痛苦而快樂,由仇恨而友善,由鬥爭而和諧,由愚昧而聰慧,由黑暗 到光明,由我群而他者,由此岸到彼岸。
讀者諸君他日得享平安喜樂的生活,平和清明的心境,福慧增長,災禍遠離之人生,必當感謝今日有幸得讀妙蘊法師「人生問卷」 系列《此方|彼岸》 套書。
人間妙蘊
馬西屏
「衙齋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首 詩是鄭板橋在乾隆十一年間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中丞包括的,鄭板橋的寓意是我雖 然只是小小的州縣官吏,但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自己的感情。
這就是覺有情,就是菩薩心腸。
妙蘊法師要出版「人生問卷」系列新書《此方|彼岸》!囑我為序,這系列新書分 為三冊,分別為――之一:福報禪師請問你; 之二:你的心情我明白;之三:抓住知道 的幸福。主要是針對眾生的疑問來回答。
我第一次認識妙蘊法師時大吃一驚,怎麼有這麼「古靈精怪」的法師,相處久了, 才知他是「人間妙蘊」,他在人間散布歡喜的種子。以前接觸佛教,總覺得有很悲苦, 大家愛說:「人生苦啊!好苦啊!無常啊!無常!」後來接觸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發 覺佛教可以這麼歡喜,給人歡喜讓佛教有了喜樂的性格,用歡喜精神讓歡喜滿人間。
妙蘊法師正是這樣的代表,他行走人間,端莊中不失慧黠、聰穎中自見靈心,他融 入人間、走入人群、關懷萬事、有情萬物,拿起筆來為眾生解惑,他要以筆做舟,渡眾 生到「此方與彼岸」,所以他以歡喜為帆、以希望為槳、以智慧為舵,讓眾生心靈乘長風,破萬里浪。
在妙蘊法師的文字中,我看到了覺有情!讀完,輕舟巳過萬重山。
其實用這種問答的方式很難,首先必須慧眼讀具,找到眾生關心的題目。其次,必 須有博與專兼具的學識、有高而遠的見解,下筆行文有創見、有寓意、有建言、有思想,讓讀者產生恍然大悟的共鳴。然後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現高妙的文筆,讓讀者在理性 的思辨中,獲得感性的滿足。妙蘊法師就有這樣的才情,論事評理,直捷曉暢;下筆文 辭駢麗,體兼華藻。
但是最重要的是「心」,這本書引領的「此方與彼岸」是心的跋涉,妙蘊法師只有 一招,就是「禪心」,也就是菩提心、般若心,大家將禪心參究出來,就得見「此方與 彼岸」。
所以只要存「妙」心、具「蘊」涵,在字裡行間藏得玄機理趣、在書冊扉頁裡馥芳 生命靈感,正所謂一問一世界,一答一如來,來問者與回答者之間進行人格呼喚,彼此 精神引渡,身心霎時明白清淨,在文字裡與佛相遇。
妙蘊法師在眾生的疑惑中,沙裡掏金,卻也點鐵成金。
其實這本書理性的部分很多,如果大家常看妙蘊法師的文章,或是去他臉書瞧瞧, 他的文字動人心弦,萬事萬物在他筆下,感性奔放,情思沛然;立足社會,有情人間。 我覺得他在這一部分很像鄭板橋。
佛光山很重要的精神是以文字弘法,「筆」的力量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當年星雲 大師就是寫了《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等書,用 版稅所得買下了佛光山的土地,所以佛光山是「寫」出來的。現在一群年輕的法師傳承 筆墨,用文字散播文字馨香,在香海文化的出版品中,都可看到他們智慧的身影,瘦小 的妙蘊法師是其中偉岸的一隻筆。
大智慧到彼岸
釋覺培
佛教經云:「摩訶般若波羅蜜」,意指「大智慧到彼岸」。從此岸到彼岸,不在於距 離的長短,卻端乎於觀念的轉化。住在煩惱的此岸眾生,需有「大智慧」超越煩惱,以 期達到「自在解脫」的彼岸。而轉化的關鍵就在「大智慧」,也是轉化煩惱為菩提的樞紐,名為「般若」。在漫漫的生命長河裡,「大智慧」猶如「舟筏」,讓我們在生死中免於 沉淪;在夜黑風高的航行裡,「大智慧」猶如「燈塔」,讓我們找到航行的方向。
多年以來,我一直期待〈人生問卷〉專欄能夠結集成書,因為在《人間福報》的這個 專欄,有青年男女的感情問題,有善惡業力的命運問題,有對輪迴業報的因果問題,也 有對社會道德的公義問題,以及長官與部屬的人我相處問題……林林總總的困惑,猶如 八萬四千煩惱之眾生,透過禪師的巧智慧心,既善解又圓融的回應,一一撫慰了讀者的 心靈,也讓無數還在摸索人生地圖的旅人,找到解惑的途徑。每一個問與答之間,都是 由「迷」轉「悟」,由煩惱轉為菩提。
多年後,「人生問卷」系列《此方|彼岸》三冊套書將於二○一五陸續出版,這位曾 經與我在研究所同窗又讓我佩服的作家妙蘊法師,長年投入文化弘法的工作,思維細膩,既快又準地掌握到煩惱的問題點,他將佛法化為一帖帖的良藥,觀察聆聽病人的徵兆, 對症下藥解決各種疾病,這是文字般若的妙用處,更是身為出家人不忍眾生苦的慈悲 展現。
出版在即,願此書帶給現代人:在徬徨十字路口,找到明確方向;在山石岸潮邊, 懂得轉彎;在安逸閒散時,知道進取;在出世修道裡,不忘苦海眾生。
書摘
福報禪師不是人
妙蘊
2005年《人間福報》的新專欄<人生問卷>推出不久後,就有好多人在問:「福報禪師 是誰?」。
福報禪師是一個概念
多年來,我一直不敢以「福報禪師」自居,也婉拒了一些偶聞專欄負責人是我,而來邀請的演講,不僅僅是為了讀者傳真來的問題,開頭不是寫著「尊敬的星雲大師」,就是「定和尚慈鑑」,還有「請問老和尚」的,若以一介看似歷練不足的小法師現身說法,恐怕傷了好多讀者的信心。這只是其一。
其二,專欄固然由我負責,文字固然由我修潤,但福報禪師從來就不是一個人,初期的福報禪師,就像張老師的概念,是由一群人共同成就。
從2005至今,承蒙不棄,不斷有人反應,希望能結集成冊,中間曾有兩度以因緣不具足而中斷出版計畫。不想經過十年,出版的任務竟爾回到我自己手上,不得不說我與「這位禪師」因緣甚深哪!
福報禪師是一個團隊
事隔十年要再追本溯源,我是「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尤其四年前專欄結束後,在香海文化展開另一個面向的學習,著力在發掘、培養常住文化人上頭,實無暇思及過去種種。細節是記不住了,大約的輪廓倒是不會忘。
「人生問卷」專欄,是由當時的社長永芸法師所發想,有一天他把我叫去社長室(所謂社長室,不過就是兩片隔板倚著L型的兩面牆,隔出來的一坪空間),快人快語交待了新專欄和新任務,在我尚未反應過來之前,就將我趕出去說:「快去進行,下周開始。」,我抓緊時間回頭問一句:「我來寫嗎?」他盯著桌上的當日大樣頭也不抬說:「你自己寫,或者找人輪流寫。」有這句話,一切好辦。
原先打的如意算盤是找七個法師,一人負責一天,從此只要好整以暇當催稿人就好。事實上答應拔刀襄助的法師也有不少,只是前提都是必須以所在單位的工作優先,常住別分院除了既定的行事曆,常有臨時任務,尤其像春節、孝道月、水陸法會等大日子,忙起來昏天黑地,別說寫文章了,睡覺都得偷時間,因此不能承諾我負責一周裡的哪一天。於是改變作戰方法,只要肯幫忙,不拘負責哪一天,只要有來稿就好。
不給壓力的情況下,感謝慧得、慧靜、慧是、妙書、妙聞、妙辰、妙恕、妙竹、如輝等法師,陸陸續續加入福報禪師群,幫忙撐起了讀者關切度僅次於星雲大師文章的<人生問卷>專欄。他們有的持續了一段時間,有的友情贊助三、五篇,如甘露水,滋潤了讀者渴求的心;如及時雨,澆灌了渴求稿源的資料夾。
福報禪師是集體創作
俗話說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老,一開始的福報禪師群完美催稿計畫,各因為法務繁忙、工作輪調、個人規畫、在職進修等等狀況,而無以為繼。一年後,終於還是回到「還是靠自己好」的軸線上。同時為了專欄對字數的要求、文章風格的掌握、以及思路的統一,這個專欄還是必須得我自己完成。
雖然文章是我所完成,但福報禪師仍然不是一個人,他仍然是集體創作下的成果。正如 師父上人在序裡所提到的:「面對繁複的社會現象,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問題,他們能應付,能給予正確而令人獲益的回覆嗎?」,由於讀者提問有多種面向,有些問題,我的確難以應付,所以接到讀者提問的時候,大抵就是我效法善財五十三參的時候。
所幸我周邊有許多善知識,比如修行障礙的問題,就去向我敬愛的老師永本法師求救;禪修的問題,就去請教禪堂堂主慧昭法師;在家修的問題,資深優婆夷、閱讀版主編周慧珠會給我很好的意見,好比家庭、夫妻、親子問題,我就去聽取家庭版主編、人稱慧慧夫人張慧心的看法;另外像職場的問題、素食的問題、皈依受戒等等,可以問的人就更多了。有了他人的意見,加上自己的看法,立場不至於太主觀,也不至於困在問題中,再加上經典所教示,就是我回答問題的主要元素。
福報禪師是一聲祝福
專欄已結束數年,心裡仍然充滿感謝,感謝有一個殊勝的機會跟廣大可愛的陌生人結善緣,感謝上述圓滿這個因緣的善知識,感謝專欄停這麼久了,還是有人每見一次就問一次何時結集出版? 如果能起到安撫人心、乃至化世益人的作用,那麼出版就成為必須。
人生的問題,有時簡單到,一轉念就迎刃而解;有時複雜到,一輩子都難分難解。縱有解答,當心裡擰著扭著時,那解答也如吞不下的藥,徒然無功。衷心期盼,福報禪師成 為人們心裡的一聲祝福,不管問題怎麼來怎麼去,不管一時解與不解,都要揣著這祝 福,不要輕易放棄努力。
【試閱一】
人在做 不只天在看
母親已高齡八十,年老體衰,常需進出醫院,雖有子女四人,僅小兒子負起照養的 責任,其他兄姐不聞不問,造成照顧的人疲累不堪;不照顧的兄姐逍遙輕鬆,雖經小兒 子一再抗議請託,兄姐依然如故,小兒子心中氣憤難平,卻也無可奈何!
有一個人,雖然奉養著風燭殘年的老父,卻因老父年高,不但無法幫忙家計,而且 因老人失智造成家人莫大的負擔,心裡時而感覺不耐煩。有一天他和兒子兩人要出門, 又怕老父沒人照管,自己會到處亂走,於是交代兒子去取三尺麻繩,以便將老父拴在 家裡,不致惹出麻煩。兒子不久取來六尺麻繩,此人心裡納悶,便問兒子:「不是叫你 取三尺麻繩嗎?」兒子道:「三尺給父親拴祖父,另三尺我預備著以後拴父親用的。」 說著,便把六尺麻繩截成兩段。
另外有一位媳婦,起初善盡為人媳婦之職,侍奉婆婆不遺餘力,而婆婆也慶幸果真 養兒防老,如今不但有兒子媳婦孝養,還有可愛的孫兒圍繞膝前。後來婆婆年事漸高, 不再下田幫忙莊稼,也無力幫忙照顧年幼的孫子,媳婦漸漸感到持家的壓力,但仍然咬 牙撐持家務。有一天婆婆因手抖打破飯碗,媳婦對於婆婆連續打破飯碗已經忍無可忍, 便聲色俱厲罵道:「你兒子賺錢養家已經夠不容易了,怎麼經得起你一再摔碗摜盆的? 現在只好為了你花錢買個摔不破的木碗了!」婆婆自知年老無用,感謝媳婦不嫌棄,還 能為她設想,幫她準備木碗,餐餐讓孫兒雙手捧來給她吃。
有一天媳婦自田裡返家,看見年幼的兒子在門外對著一塊木頭敲敲打打,問他: 「你玩什麼遊戲啊?」幼兒正經八百的回答:「才不是玩遊戲呢,我要做一個碗。」媳 婦問:「做碗?」幼兒說:「對啊,等媽媽年紀大了,我就不用花錢買木碗,用這一個 就好啦!」有句話說:「人在做,天在看」,關於孝養父母這回事,人在做,子女在看。
星雲大師語錄
家不是光靠一個人的努力就能和樂,而是要全家上下一心,共同創建。所謂「同體 共生」,家裡的每一個份子,更是彼此共生共榮,因此,要建立和樂家庭,上慈下孝, 是每個人的責任。
――《星雲法語》
【試閱二】
付出 才能傑出
因為工作忙碌緊張,有時因而造成工作上些許的錯誤,同事就會藉此有意無意在主 管面前談起,也許是為了要讓主管了解事情原由,也或許只是要在主管面前咬耳朵。在 團體裡,踩著別人的肩膀才能夠升遷嗎?這種心態究竟是如何?
迪士尼卡通裡有一隻壞貓,常常想方設法陷害老鼠,卻都陰錯陽差害到自己。雖然 是卡通情節,其實符合因果原則,只是因為它是卡通,因果來得淺白而快速,讓人有大 快人心的感覺。
有一篇文章也提到,我們所給予的,最後都會回到自己身上,這篇文章舉了很多發 人深省的例子,例如:有一位老光棍懷疑他的佣人偷喝他的白蘭地,於是在白蘭地瓶裡 裝滿了尿,想藉此嚇阻佣人,沒想到白蘭地仍然天天見少,有一天老光棍忍不住,質問 佣人是否偷喝他的酒?佣人說:「我沒有偷喝,為了讓您吃到更有風味的菜餚,我每天 做菜時,都會加一點點白蘭地。」
只是現實世界的我們,大部分無法如此快意恩仇,因為看不見因果,或者說等不及 看到因果,在失去耐心的同時,也產生了抱怨、生氣、不平等等負面情緒。佛教固然強 調一切有因有果,但並不鼓勵人們用報復的心態來等待因果,而是不再讓第二念來擾亂 自己。
有位德行高潔的白隱禪師,卻被鄰居女孩指為他生下一名孩子,當女孩的父母怒氣 沖沖找上門辱罵,並且引來眾多信眾指指點點時,白隱禪師只有淡淡的說:「哦!是這 樣的嗎?」
一年多以後,女孩受不了良心譴責,向父母承認因為害怕而隱藏了事實,孩子父親 不是白隱禪師,這時白隱禪師已經在名譽掃地的情況下,獨自撫養嬰兒一年了。當女孩 的父母再找上門謝罪,告知事情真相,並要求抱回孩子時,白隱禪師仍然淡淡的說: 「哦!是這樣的嗎?」
在因果理論上,我們應該不要怕被說,而要怕言談時無意中傷害他人;不要怕肩膀被當跳板,而要把肩膀練得更堅實寬濶,方便他人來「借用」,你就會發現,你的肩膀不僅變寬變實在,而且也變高,別人再也無法輕易踩上來了。
星雲大師語錄
龍要游到大海裡應付猛浪,才能活動自如;
獅要跑到山林裡擊敗群獸,才能展現英姿;
鳥要飛到虛空裡接受挑戰,才能學會遨翔;
人要走到社會裡承擔考驗,才能快速成長。
――《佛光菜根譚》
【試閱三】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我家祖先牌位在左邊,灶神爺在右邊,中間主神是孔子。半年前因孔子像破損不堪,另用電腦繪圖放大供奉,直到一個月前才想到孔子像沒有開光,聽說不開光會有鬼道眾生附著,請問真是如此嗎?應該如何解開心中的鬱悶?另外,孔子是人,如何能坐在主神的位子?
論語裡記戴:子路有一天問孔子事奉鬼神的道理,孔子回答:「活著的人都沒能事 奉好,怎麼能事奉好鬼神?」子路因此又問:「那請問人死後的情形?」孔子回:「生 前的事尚且未能全知,那裡知道死後的事?」(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還有一次樊遲問孔子關於「知」的道理,孔子回:「盡好人民所應盡的義務,至於 不可知的鬼神事,應該敬重不可迷信,這就算是『知』了。」(樊遲問知。子曰:「務民 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
貴府既供奉孔子為「主神」,想必敬奉孔子的思想;但這其中至少有兩點矛盾: 第一、孔子要弟子們:「敬鬼神而遠之」,先盡好做為一個人的義務,什麼義務? 都在孔子的語錄《論語》裡頭,這是修為和思想的傳承,而不是鬼威神德的降服,所以,為什麼孔子坐在「主神」?說實在話,我也不知道。必然是貴府前人有一定程度的原因吧!
第二、從以上孔子的語錄裡,我們知道,孔子是個生活思想家,他不反對民間敬鬼 拜神,但他更是反對迷信,尤其民間有很多一時附會的說法,經過歲月的累加而成了約 定俗成的觀念,因此孔子才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既不語怪力亂神,你又何 必自己嚇自己?
佛教有句話說:「不知道最親切」,怎麼說?好比民初大老于佑任先生,他留有一 絡長鬍子,一向無事。一日有人問他晚上睡覺時,鬍子放在棉被的裡或外?沒有人問起時,他從不專注這問題,睡也好睡;一旦有人問起,當晚他老人家為了鬍子放裡放外都 不對勁而輾轉難眠。
還沒聽說過附身問題前,您還不是照樣過半年了?又聽說過附身問題後,一兩個月 來發生過什麼「靈異事件」嗎?想通了,其實「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星雲大師語錄
世間一切成敗得失、成住壞空,既不是鬼神所能操縱,也不是權勢所能左右,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果」法則。
――《佛光菜根譚》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