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內容簡介
提起疑情,才知參究能徹悟;
合十問道,方覺信仰是明燈。
心念一轉,信心不退,此方即彼岸,當下即淨土。
★ 2005年《人間福報》熱門專欄「人生問卷」結集出版。
★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柴松林、知名名嘴馬西屏、國際佛 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聯合推薦。
★ 此方│彼岸 三部曲之二。
★ 全彩印刷,大字閱讀好輕鬆。
等待十年,《人間福報》熱門專欄「人生問卷」,終於出版!!
天災人禍、婆媳問題、工作不順、遭受誤解……你是否曾經為此煩惱過?
當我們面臨這些困境時,又該如何面對?
「此方│彼岸」三部曲之二,《你的心情我明白》,由福報禪師針對各種疑難雜症,精闢回答,破迷啟悟;更藉由禪師自己的修行體悟,從不同的角度,引導我們正確的觀念,啟發我們看清人生煩惱苦悶的真正問題所在,讓我們學習做自己的主人。
本書內容依照人生不同的問題分為五大篇,無論是家庭、人我、情感、戒律、法理等,福報禪師陪伴我們一一面對,將逆境化為能量,讓生命的光華更光彩奪目。
作者簡介
釋妙蘊
古都鹿港人,1994年隨星雲大師披剃出家,曾任《人間福報》藝文中心主任,現為 香海文化執行長。詼諧時妙語如珠,正色時轉言機鋒。帶領福報禪師群,將修行體悟與 天然情懷,化作文字般若,行腳人間,追隨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願心,於崗位 上,於好筆下。
特別推薦
人生大哉問
佛光山開山 星雲
為什麼?為什麼?從小到大,我們心中有困惑、不明白時會提出疑問,尋求答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是提出問題,也就是禪宗的「參」。
早在數十年前講演時,我就告訴聽眾,學習佛法可以從「疑」處用心, 從「疑」處下手,也為他們設想了許多「為什麼」、「孰先孰後」、「人生十問」等問題。後來的《當代問題座談紀實》、《僧事百講》,也都以提問的方式,來逐一敷演講說。
針對問題,作具體的解答,如同扣鐘得響,能可以起到覺迷啟悟之效。因此《人間 福報》創報之初,即即開闢了〈佛學問答〉的專欄,由徒眾永應負責,這個開放的園地 頗受矚目與好評,有許多讀者投書提問。佛學是法師的專業,三藏十二部都是他們的顧 問,所以我不擔心這方面的解惑傳道。
過了幾年,讀者所提的問題已多面向,不只是佛學了,因而專欄名稱改為〈人生問卷〉,永應其時已應調回山,遂由當時擔任《人間福報》藝文主任的妙蘊主筆,並召集 成立福報禪師群,做為解答問題的代表人。妙蘊雖然心思細膩,經過幾年撰稿「奇人妙 事」的琢磨後,筆鋒亦見洗鍊,但這時候,我不由得掛念了:這些年輕的弟子大多涉世 未深,面對繁複的社會現象,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問題,他們能應付,能給予正確而 令人獲益的回覆嗎?
有時妙蘊會告訴我讀者提了哪些問題,例如:
‧睡前有看書的習慣,最近在看一本經典解說的書,不是全本書都是佛經,請問可以半躺在床上看嗎?另外也買了很多類似流行音樂的佛經咒語CD,有時會放在床邊聽著入睡,請問這是否如法?
‧在團體裡,踩著別人的肩膀才能夠升遷嗎?這種心態究竟是如何?
‧看到同學被惡人欺負,忍不住動手打了對方,他受了點外傷,對方的媽媽竟偏袒自己的兒子,說我打人會有報應,報應是這樣來的嗎?
‧部門內小團體鬥爭嚴重,而主管行事不中立,只相信單方人的說辭,不甘被欺壓但又敢怒不敢言,人在做天在看,是真的嗎?有辦法可以解決嗎?
‧妻子的宗教信仰與我不同,最近常常引起吵鬧,太太說:「禪七是殘妻、念咒不如練奏電子琴、禪修不如常休……。」要如何才能身心安樂?
‧同事婚姻出軌,該如何面對?要勸導、或者不管?破碎的家庭,如何藉假修真?
‧想抄經為年高的父母祈福,有人說要抄四十九遍才圓滿,也有人說要一百零八遍才圓滿,請問究竟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如果無法一次抄完一部經,請問要怎麼回向?
初始,遇到他們集思仍不能確定或無法回答的問題,也會請示我。不過,後來從讀者的回響及其他弟子的反應,得知他們的作答多能契理契機,導以正道,而且不全然是佛教義理,也會舉譬喻、故事來佐證,加上以同理心來包容尊重,給予正向積極的鼓舞。由此可知,他們對此專欄的用心認真之態度。
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他所著的〈天問〉,全篇由疑問構成,一連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從宇宙、天文、地理、神話傳說等等,可以看出他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佛教有部《彌蘭陀王問經》,全書也是由原本不信佛的彌蘭陀王提問,那先比丘一一以譬喻、以佛法來釋疑。
現在,〈人生問卷〉的文章將結集出書。妙蘊說他們將讀者的問題分門別類,歸納成家庭、人我、情感、戒律、法理五個主題,我認為基本顧到了人生歷程的全面性。
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解。」生活在世間的人們,必然會有各種不同際遇、各種疑難雜症,幸而有佛法作舟筏。欣喜見這些弟子能努力做個領航人,故樂為序。
二○一五年四月十六日
到達彼岸之路
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人間福報總主筆 柴松林
我們這些平常人,無論遇到任何事物,總會有一種欲念相應興起。不管這些欲念的 起因為何,痛苦或滿足到什麼程度,都讓我們牽掛在心。或出現抱怨、仇恨、痛苦等負 面情緒,而欲求其拒絕、逃避、解決、消失;或充實、喜樂、愉悅、滿足等正面情緒, 而欲求其保有、持續、加強。
「苦由欲起」 是不變的自然率,「欲」是因,「苦」是果。不造因,自然不生果。是 以如何避苦求樂,是平常人所祈求的,且總是求之而不可得。日前好友妙蘊法師,以其 多年思索之結果,以通俗優雅之文筆書寫為《此方|彼岸》套書見示。捧讀其內容,領 會其智慧之言,指點我輩超脫游移瞻顧,直面清明無垢。其書在在期能由混亂而秩序, 由骯髒而清淨,由痛苦而快樂,由仇恨而友善,由鬥爭而和諧,由愚昧而聰慧,由黑暗 到光明,由我群而他者,由此岸到彼岸。
讀者諸君他日得享平安喜樂的生活,平和清明的心境,福慧增長,災禍遠離之人生,必當感謝今日有幸得讀妙蘊法師「人生問卷」 系列《此方|彼岸》 套書。
人間妙蘊
馬西屏
「衙齋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首 詩是鄭板橋在乾隆十一年間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中丞包括的,鄭板橋的寓意是我雖 然只是小小的州縣官吏,但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自己的感情。
這就是覺有情,就是菩薩心腸。
妙蘊法師要出版「人生問卷」系列新書《此方|彼岸》!囑我為序,這系列新書分 為三冊,分別為――之一:福報禪師請問你; 之二:你的心情我明白;之三:抓住知道 的幸福。主要是針對眾生的疑問來回答。
我第一次認識妙蘊法師時大吃一驚,怎麼有這麼「古靈精怪」的法師,相處久了, 才知他是「人間妙蘊」,他在人間散布歡喜的種子。以前接觸佛教,總覺得有很悲苦, 大家愛說:「人生苦啊!好苦啊!無常啊!無常!」後來接觸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發 覺佛教可以這麼歡喜,給人歡喜讓佛教有了喜樂的性格,用歡喜精神讓歡喜滿人間。
妙蘊法師正是這樣的代表,他行走人間,端莊中不失慧黠、聰穎中自見靈心,他融 入人間、走入人群、關懷萬事、有情萬物,拿起筆來為眾生解惑,他要以筆做舟,渡眾 生到「此方與彼岸」,所以他以歡喜為帆、以希望為槳、以智慧為舵,讓眾生心靈乘長風,破萬里浪。
在妙蘊法師的文字中,我看到了覺有情!讀完,輕舟巳過萬重山。
其實用這種問答的方式很難,首先必須慧眼讀具,找到眾生關心的題目。其次,必 須有博與專兼具的學識、有高而遠的見解,下筆行文有創見、有寓意、有建言、有思想,讓讀者產生恍然大悟的共鳴。然後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現高妙的文筆,讓讀者在理性 的思辨中,獲得感性的滿足。妙蘊法師就有這樣的才情,論事評理,直捷曉暢;下筆文 辭駢麗,體兼華藻。
但是最重要的是「心」,這本書引領的「此方與彼岸」是心的跋涉,妙蘊法師只有 一招,就是「禪心」,也就是菩提心、般若心,大家將禪心參究出來,就得見「此方與 彼岸」。
所以只要存「妙」心、具「蘊」涵,在字裡行間藏得玄機理趣、在書冊扉頁裡馥芳 生命靈感,正所謂一問一世界,一答一如來,來問者與回答者之間進行人格呼喚,彼此 精神引渡,身心霎時明白清淨,在文字裡與佛相遇。
妙蘊法師在眾生的疑惑中,沙裡掏金,卻也點鐵成金。
其實這本書理性的部分很多,如果大家常看妙蘊法師的文章,或是去他臉書瞧瞧, 他的文字動人心弦,萬事萬物在他筆下,感性奔放,情思沛然;立足社會,有情人間。 我覺得他在這一部分很像鄭板橋。
佛光山很重要的精神是以文字弘法,「筆」的力量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當年星雲 大師就是寫了《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等書,用 版稅所得買下了佛光山的土地,所以佛光山是「寫」出來的。現在一群年輕的法師傳承 筆墨,用文字散播文字馨香,在香海文化的出版品中,都可看到他們智慧的身影,瘦小 的妙蘊法師是其中偉岸的一隻筆。
大智慧到彼岸
釋覺培
佛教經云:「摩訶般若波羅蜜」,意指「大智慧到彼岸」。從此岸到彼岸,不在於距 離的長短,卻端乎於觀念的轉化。住在煩惱的此岸眾生,需有「大智慧」超越煩惱,以 期達到「自在解脫」的彼岸。而轉化的關鍵就在「大智慧」,也是轉化煩惱為菩提的樞紐,名為「般若」。在漫漫的生命長河裡,「大智慧」猶如「舟筏」,讓我們在生死中免於 沉淪;在夜黑風高的航行裡,「大智慧」猶如「燈塔」,讓我們找到航行的方向。
多年以來,我一直期待〈人生問卷〉專欄能夠結集成書,因為在《人間福報》的這個 專欄,有青年男女的感情問題,有善惡業力的命運問題,有對輪迴業報的因果問題,也 有對社會道德的公義問題,以及長官與部屬的人我相處問題……林林總總的困惑,猶如 八萬四千煩惱之眾生,透過禪師的巧智慧心,既善解又圓融的回應,一一撫慰了讀者的 心靈,也讓無數還在摸索人生地圖的旅人,找到解惑的途徑。每一個問與答之間,都是 由「迷」轉「悟」,由煩惱轉為菩提。
多年後,「人生問卷」系列《此方|彼岸》三冊套書將於二○一五陸續出版,這位曾 經與我在研究所同窗又讓我佩服的作家妙蘊法師,長年投入文化弘法的工作,思維細膩,既快又準地掌握到煩惱的問題點,他將佛法化為一帖帖的良藥,觀察聆聽病人的徵兆, 對症下藥解決各種疾病,這是文字般若的妙用處,更是身為出家人不忍眾生苦的慈悲 展現。
出版在即,願此書帶給現代人:在徬徨十字路口,找到明確方向;在山石岸潮邊, 懂得轉彎;在安逸閒散時,知道進取;在出世修道裡,不忘苦海眾生。
書摘
試閱一:
將心比心 溝通有道
孩子生活習慣不好,朋友的話當聖旨,父母的叮嚀當耳邊風。最近他辭了工作,天天在家裡上網打電動,小時候罰他去拜佛背經,他還肯聽,現在根本管不動了,請問如何是好?
佛光山沙彌學園的沙彌們,在嚴格的佛門教育下,仍時常犯規,對於犯規的沙彌,一開始的處理方式,是罰他們去佛前禮拜懺悔。
星雲大師知悉此事後,覺得禮佛是多麼神聖清淨的行誼啊,怎麼可以拿來當處罰的方式呢?這不但會使觀尚未定型的小沙彌,誤解禮佛的意義,而且沒有犯規的小孩,為了怕別人誤以為是受罰,變得排斥禮佛。於是將處罰改成:「去睡覺,不准拜佛」。
起先這個處罰方式讓受罰的人覺得撿到便宜了,但久而久之,犯規的沙彌發現當別人高高興興的上課、出坡、禮佛時,自己卻只能一個人禁足在寮房睡覺,為了怕跟不上團體的腳步,漸漸的犯規的情形少了。
從上面的例子,父母要體認到:第一,即使管得再嚴,這些孩子仍會時不時岔出正軌,根據臨床醫學研究,青少年有偏差行為多半不是故意;第二,對立並非最好的解決方式,孩子在這段時期,潛意識裡為證明自己長大了,會比較重視朋友,但其實仍然依賴父母的,如果父母一昧管教、否定,會引起更大反彈;第三,適當的讓孩子負責任有其必要,但要視狀況而定,處罰或負責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不論什麼方式,最忌叨念不止。而生活習慣的養成,大部分來自身教,當然也有父母愈念、子女愈故意的情形,這只是宣告他們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不必太大驚小怪。
成長期青少年和家庭、父母之間的衝突,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功課,親子間沒有做好溝通,交給大聖仙人調教也一樣。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應盡力去了解:為什麼不想上班,是不是沒有獲得肯定?為什麼躲起來上網?是不是怕面對什麼,或者誤交網友……,如果孩子已經夠大了,而且執意要過這種毫無目標的生活,就不要再姑息縱容,不妨也讓他們自己去收拾下場吧。
星雲大師語錄
「以愛才能贏得愛」,唯有在愛的教育下,才能培養出充滿愛心的優秀人才。因此,要以慈心化導戾氣,以慈愛代替呵罵。 ――《佛教叢書》
試閱二:
婚姻關係 互重互愛
明知執著是不對的,但還是執著。我已婚,但對同樣已婚的前男友一直無法忘懷,可否將此感情昇華為同修之情,這有犯戒嗎?如犯此戒會有何種後果?
世間所有的互動模式,都必須有一定的規範,在雙方都能接受並實踐的前提下,才能合諧無諍,不受傷害。這些規範,有的是明文規定,比如法律、戒律、公司規約、家訓、校規等等;有的則是自由心證,比如道德觀念、愛心、孝道等等。
在婚姻關係裡,除了一紙結婚證書具有法律權利與義務之外,更多的是尊重與包容,因此在回答問題之前要先問妳,願不願意接受丈夫不但心裡忘不了前女友,並且付諸行動,只是美其名稱為「昇華」?要知道,丈夫是妳在婚姻道上.共同圓滿人生的人,他才是妳的同修。
佛陀開示我們,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恚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要知道今日雖然飽受求不得苦,而苦苦追求一份不該繼續的感情,即使求得了,你能保證往後不會加倍招來其他的苦嗎?
在佛教戒法的表相上講,既沒有受戒,就沒有犯戒;但是難道沒有受戒就能欺騙自己,精神的出軌是正確的嗎?在你問別人有無犯戒前,應該先問自己,有無違犯婚姻互重互愛的原則?其實你自己心裡很清楚答案,只是想尋找一份認同讓自己心安理得。不妨再回頭想想,當初未婚的兩人都沒有結成婚,而且各自選擇另一半,可見當初是存在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那麼何苦再回頭苦一次?
因此,不必想到犯戒後有什麼後果,如果繼續放任自己的感情出軌,現實世界的後果就是心煩意亂、生活品質變差、家庭紛擾、甚至夫妻反目,勸妳勿作癡心妄想,過去的戀人一時忘不了,情感上在所難免,但是不該進一步有所求,加深執著不可自拔。
星雲大師語錄
我們要用慈悲去擴大所愛;我們要用智慧去淨化所愛;我們要用尊重去對待所愛;我們要用犧牲去成就所愛。 ――《迷悟之間》
試閱三:
狗子有佛性 主人亦得利 家中飼養一隻狗,從小特別愛吃蔬菜和水果,每次持誦經典和佛號時,都會來身邊靜靜趴著。但聽說如果念經給狗狗聽,等於要度化牠,也就要幫牠背負業報,對自己本身反而不好,真有此一說嗎?
有一則故事說,一家寺院每年會在天氣乾燥晴朗時節晒經,那年晒經時鄰家的牛因為牛繩斷了,跑到寺院晒經的地方沿著經卷一路嗅過去,牛主人深恐牛踏壞了佛經,趕緊將牛拉回去。
不想牛回去後無疾而終,並且投胎成為天資聰穎的人,二十歲即中進士而封官,在上任途中聽到一間佛寺正在誦經,他隨手捧起經典竟能讀誦如流,但是到了後半卷卻跟不上僧人誦經的速度了,他覺得很奇怪,便問了寺裡的老法師,才知道前生自己是一頭牛,那前半卷能流利跟上,是因為前生嗅了晒在寺院丹墀的佛經,還來不及嗅到後半卷就被主人牽回家去了。
佛教說自業自了,沒有誰能替代誰造下的業。牛嗅經典,與經典結了善緣,這善緣不會轉嫁到牛主人身上;同樣的,狗子聽經聞法,若有一字一句明了,這智慧也是狗子的,不會是你的,牠的業報又怎會對你有所影響呢?
再說,經典告訴我們,誦經功德是自他兩利,何來不好之說?就像一根蠟燭點燃另一根蠟燭,只是用個引子來引發它本自具足的光明條件,並不會因而使第一根蠟燭的火變小了,道理是一樣的。如果真像你所說的,度人者要承擔被度者的業報,那麼所有的宗教師,豈不是背負不知凡幾的六道眾生業力,身上有萬千個「不好」了?
狗狗喜歡聽聞誦經聲,表示牠具有善根,請安心讓牠在旁邊熏習,經文的智慧,能讓牠遠離愚癡,脫離畜生道;而你誦經有了固定的「信徒」,漸漸成為你精進的動力之一,抛開人類以我為尊的自我主觀意識,誰敢說你家的狗不是來度化你的呢?
星雲大師語錄
好的果報,是我們自己做了善事,種下善緣而獲得的;壞的果報,也是我們自己做了壞事,種了惡緣而招致的。別人無法賜福或降禍給我們。行善、為惡,完全是自己的造作,別人無法操縱我們,由此可見佛教是非常尊重自由意識,講求自業自受,是自力的宗教。
――《人間佛教系列》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