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

菩提伽耶那一夜

原始價格:NT$390。目前價格:NT$351。

叢書系列:人間文學
作者:依空法師
出版日期:2023/11/17
頁數:360
裝訂:14.8 x 21 cm 中式右翻
重量:495克
ISBN:978-626-96782-5-9

描述

內容簡介

我的色身父親教我
知恩、感恩、報恩的千古道德,
我的慧命師父教我
布施、慈悲的修行功德。

《菩提伽耶那一夜》分六輯:悲欣交集、慧命薪傳、生命出口、一念淨信、諸話連篇、佛教文學等33篇文章。從幼年在家人帶領下,親近星雲大師所駐鍚的宜蘭雷音寺,到出家五十年的心路僧蹤。
寫父親的俠義心腸、母親的賢德虔誠,連結古德高僧的父母行誼,如經典所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寫生死交關,卻謂借得「四餘(病者,命之餘)」,借此餘裕深入經藏,遊心法海;寫921救災的見聞與體悟、寫菩提伽耶那一夜的釋然解脫、寫佛教文學中的禪學、飲食、歷史、賞析……。
文中可見作者在提起與放下之時自如,在上台與下台之際自在,在病疾與生死之中自若,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自覺。這是一位修行者帶來的消息,以萬鈞之筆寫菩提之心。

目錄

自序
一座只能仰望的高山

輯一 悲欣交集
慈父的呼喚
母親的叮嚀
北堂辭親
最大的功德
爐灶前那一團火光
仁醫俠客 傳奇一生

輯二 慧命薪傳
傳燈十方
絲路上的盟約
永遠的阿難尊者
篳路藍縷啟山林 ―― 慈莊法師訪問記
菩提伽耶那一夜
印度去來
銀杏的聯想 ―― 留學甘苦談
我在佛門的第一份工作
憶良師二三事

輯三 生命出口
苦難中的超越
幸福,其實很簡單
從瓦礫中站起
與無常擦身而過
人身難得,熱愛生命

輯四 一念淨信
恆常心
難得心
隨緣隨願
一代高僧
觀自在的人生觀

輯五 諸話連篇
神話連篇
鬼話連篇
夢話連篇
童話連篇

輯六 佛教文學
一花開五葉
佛教與文學
佛教的飲食文化
瑜伽燄口召請文 賞析釋義

作者簡介

依空法師
現任佛光山文化院院長。
中興大學中文系,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哲學研究所文學碩士,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曾任普門中學校長、《普門》雜誌社長、《人間福報》創報社長暨發行人等。
曾任教中國文化大學、南華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等學府。
著有《菩提伽耶那一夜》、《不只中國文學家》、《風言風語》、《一字禪》、《尋找智慧的活水》、《頓悟的人生》、《人間巧喻》、《開啟人生的六扇窗》暨電子書等。
影音著作《大乘起信論》、《華嚴經》、《涅槃經》、《人生卜事》、《大智度論》等。
為佛光山文化人與著名弘講師,善說法要。

自序

一座只能仰望的高山

《論語•子罕篇》中,孔子最優秀的學生顏回讚歎他的老師說:「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表示孔子的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無法臆度。〈里仁篇〉中,有學生問孔子的學問道德,曾子回答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從一九七三年參加大專佛學夏令營,自覺地歸依佛教以來,親近師父倏忽已五十年了。愈親近他,師父愈像一座巍峨的高山,愈無法掌握他的形與貌。

師父一生閱歷太多的奇人妙事,一個人能在有限的數十寒暑,活出如此飽滿、睿智、欣怡、多彩的生命,本身就是讓人驚歎的奇人妙事,實在無法以二三言語來管窺、概括。

家人中,我並不是第一個皈依星雲大師的弟子,早在六十多年前,二姊、五姊就在宜蘭雷音寺皈依師父門下,法名分別為慈珊、慧莊。家中佛堂擺設有木魚、磬。小時候非常羡慕他們能用流利的閩南話背誦出〈普門品〉、〈大悲十小咒〉、《阿彌陀經》等經文,以悅耳悠揚的音聲吟唱各種佛讚。可能是如此的耳濡目染,多年後唱誦梵唄竟然成為我的本業、當行。五姊還差一點去壽山寺就讀第一屆佛學院。當我第一次上佛光山時,師父就說我們三姊妹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我要把她們二人的菩提慧命也修成圓滿。

幼小時,台灣整個經濟尚未起飛,每年雷音寺的佛七是我們小孩子最盼望的節日,每晚七點半到佛堂乖乖唸二小時的佛號,聽佛教故事,然後等著甜甜軟軟的點心,有沙其瑪、素菜包子、壽桃,我最愛麵粉做的佛手。「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因緣不空過,上大學時,我就被這雙佛手接引進了佛光山。

回想一九七三年時,佛光山舉辦第五屆「大專佛學夏令營」,我把握千載一時的機緣,上山參加為期二星期的夏令營,接觸了正信、喜悅、充滿智慧的佛教僧團,從此決定了一生的方向。兩百位學員就是兩百顆菩提種子,灑向十方,如師父文中所言,許多的種子都已開花結果,在各自的領域福蔭眾生。在活動中,我們感受到師父對青年幾近縱容的重視與接納,滿山的龍眼、鳳梨,被我們這群蝗蟲似的莘莘學子,幾天內吃得精光,師父始終不減他的深深笑意。其實早在一九五六年,師父以而立之齡,就在財力、物力缺乏的情況下,在台北借別人場地創辦大專佛學夏令營,接引知識青年學佛。沒有師父創辦的夏令營,大專青年不知走出知識的象牙塔,去探求佛法的堂奧,去體悟謙沖的涵意。沒有師父的創辦夏令營,恐怕自己至今還躑躅在真理門外,師父的智慧遠見嘉惠多少的青年學子!

一九七五年我辭去彰化高商的教職工作,帶著一身的新奇、興奮、熱忱,「為求真理登淨域」,上了佛光山。師父給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將他的一篇演講稿加以潤筆、謄寫,並要我提出意見。一星期後,我初生之犢不怕虎,竟然大喇喇地批評起文章內容來,只見師父慈祥可親地聽著,頻頻點頭稱許,而一旁幾位出家師兄早已臉色鐵青,原來我不知天高地厚冒犯了師長,而師父的開明、民主、包容風範,深深烙印我的心中,種下日後我記錄他演講集的因緣。萬籟俱寂的夜晚,當大家美夢正酣時,我爬著方格子,把錄音帶裡師父濃重的吳儂口音,化成字字珠璣,腦際忽然浮現一首詩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每每退到最後一格,一篇兩萬多言、充滿文字般若的演講稿便完成了。我有農夫耕耘園田的快樂,我耕作的是一塊智慧福田,思忖自己無法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時,至少要做個把偉大的思想傳播十方的人。《論語》、《孟子》、《六祖壇經》、天台大師的法華三部,不都是弟子們所傳錄的嗎?

一九七七年九月,「中日佛教關係促進會」在日本召開,師父擔任台灣的會長。大會結束之後,師父帶著我去拜訪日本巴利文權威、駒澤大學副校長水野弘元先生,央請水野教授擔任我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監護人。步出水野先生宅第時,師父悠悠地說:「世間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正是我現在的心境寫照。」佛門父母對於子弟的呵護和世間父母原來沒有兩樣。我問師父要攻讀哪一個宗派,他淡淡地說:「把僧衣、僧鞋、僧襪穿好了。」日本佛教因為特殊的歷史因緣,自鎌倉佛教時代親鸞創淨土真宗以來,逐漸走向「妻帶」的在家佛教化,師父要我們把出家人的本分守好,本固自然道生。佛光山派去日本留學的弟子都能不辱所望,學成歸國,服務常住。

有一年寒假返台,師父本想借用某個佛教寺院興辦中國佛教研究院,培養佛學人才,不料卻遭對方拒絕。面對一籌莫展的大家,師父淡淡地說:「過年快到了,我們回佛光山把地掃乾淨,把麵炒得好吃,信徒高興,自然會添油香。」信徒回山禮佛,要向星雲大師拜年,找不到師父,原來他正在朝山會館廚房炒麵。我因為開學在即,向師父告假。他捧著一大鍋剛炒好的熱麵,油光滿面地問我吃飯了沒有?並且順手抓起一大盤麵叫我吃。我驀然想起志開老和尚給師父「半碗鹹菜」,鼓勵他發大菩提心的前塵往事。我捧著一碗熱騰騰的炒麵,轉過身去,和著熱淚一口一口地咀嚼起來。心中發願:「師父!感謝您今日一碗麵的因緣,我要效法您的以教為命,發廣大心,弘法利生為家務。」

師父心思細膩,待人慈和。有一次父親到佛光山小住幾天,老人家身患多年腸胃毛病,記憶中他不能進食米麥五穀,不慎飲食,便嘔吐不已,只能吃花生湯。因此,兄姐特地為父親準備一鍋花生湯,帶到佛光山作為主食。師父問我父親來山食宿可好?我正要去朝山會館烹煮花生湯,只好據實以告。翌日清晨,他把我叫到老慧明堂,把侍者為他準備的花生漿交給我,囑咐我煮給父親食用。這件事父親直到往生前還念念不忘,感恩在胸懷。我的色身父親教我「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知恩、感恩、報恩的千古道德,我的慧命師父則教我布施、慈悲的修行功德。

精彩試閱

觀自在的人生觀

我在長年的弘法布教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信徒詢問一個問題:「佛教的經典那麼多,我們到底要看什麼經書,才能了解佛法的大意?」
有一首偈語描寫佛陀五十年間的弘化情形說:

華嚴最初三七日,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 法華涅槃共八載。

在浩瀚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中,佛陀演說般若系列的經典長達二十二年之久,幾乎佔了佛陀行化的一半時間,可見般若經典的重要性。而短短二百多字的《心經》, 最能代表龐大的般若經典的精髓心要,這也就是《般若心經》所以以「心」為經名的原因。

《心經》雖然篇幅短小,但是義理精微,包含四諦、十二因緣、十八界等根本佛教的教義,甚至涵蓋大乘八不中道的空慧,如果能確實實踐,就是妙覺的諸佛境界。如此幽遠奧妙的《心經》,應該如何去契入它的思想呢?

事實上,《心經》在經首,開宗明義已經為我們眾生描繪理想圓滿的世界,那就是觀自在的人生。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觀世音菩薩又名白衣大士、圓通大世、聖觀自在等等。其實觀自在不僅僅是指觀世音菩薩而已,我們每一個眾生都可以是觀自在。觀自在的人生是怎樣的本地風光呢?我們如何學做觀自在呢?以下介紹十二種觀自在。

觀人自在
佛法的八苦之中,有二苦是來自與人相處的痛苦:怨憎會、愛別離,相愛的人千里乖離,不能相聚,是思念的煎熬;相親的人天人永隔,再見無緣,是椎心的傷痛;憎恨的人冤家路狹,每天相看生厭,躲不開,逃不了,是懊惱的逼迫。事情好做,學問容易鑽研,人卻很難做,真是「做人難,難做人,人難做。」

有一對新婚的夫妻,為了入境隨俗,因應節慶做粿餅,年輕的太太就問丈夫: 「粿餅要怎麼做,我又不曾做過?」

不勝其煩的丈夫隨口回答說:「妳煩不煩哪!妳不會看人樣。」

丈夫的意思是說去學習別人,請教鄰居街坊,看別人怎麼做,依樣畫葫蘆,我們就怎麼做。一天,丈夫下班回家,看到妻子滿頭大汗,興致勃勃地在揑粿人,仔細一瞧!歪歪扭扭的鼻子、大大小小的眼睛,煞有童趣!丈夫好奇問道:「喂!妳究竟在做什麼呀!童心未泯在揑泥人。」

太太頭也不抬,全神貫注於工作,頂了一句話:「你懂什麼!人好難做喔!」

人,確實很難做,但是卻又不能不把人做好,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一句話,可以令我們罣礙不能自在,一個人,也能成為我們一生的牽掛。

有一個老菩薩經常在寺院發心幫忙,有一次寺院舉辦朝山巡禮聖地活動,同參道友邀請她參加,她十分為難地說:「我三歲的小孫子由我一手帶大,一步也離不開我,吃飯睡覺找不到我,他是會吵人的。」

大家異口同聲勸誘她,她終於下定決心,參加了朝山活動,一路上掛念著小孫子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三天後,迫不及待回家,看到小孫子又摟又親說:「寶貝孫子,奶奶不在家,你想不想我啊!」「奶奶不在家,好爽快!」

無忌的童言,老人家終於悟到「兒孫自有兒孫福」,再乖巧的孩子,有一天, 必然會離開窠巢,走向自己的路。天下只有倚門倚閭,待子歸來的父母,鮮有引頸翹望,思親念親的子女。心中放了一個人,是人生最不能承受的重量,如何能揮揮手,走得灑脫呢?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菩提伽耶那一夜”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