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的摩訶止觀‧參

NT$320

叢書系列:人間般若
作者:永本法師
出版日期:2019/10/22
頁數:368
ISBN:978-986-97229-8-8

?壹貳參套書,一套700元,限時特惠中
《課堂上的摩訶止觀1-3冊合購》

描述

內容簡介

義理組織天台宗
深入圓頓的力量

《摩訶止觀》是天台宗智顗大師晚年所講述,由弟子灌頂大師筆錄而成,共十卷,後世將此書論為智顗大師著作中最圓熟的論書,並與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合稱法華三大部。

作者佛光山永本法師,長年深耕於佛學院的教育,接引學僧無數,對於天台宗、禪宗、佛教經典等皆有深入的研究與體悟。

此書《課堂上的摩訶止觀》以淺顯易懂的白話字句,循序漸進的次第逐步解析《摩訶止觀》的脈絡,分為「壹、貳、參」三冊講述,願讀者如同置身課堂的研究生,依著章節字句的延伸,而能更加了解《摩訶止觀》的內文,與一代天台宗大師接心。

《摩訶止觀》不只是智顗大師的宗教體驗與宗教實踐,也不只是學識上的深入研究,終望能成為後人修行的導向指標。《課堂上的摩訶止觀》願為指月之指,引導我們進階閱讀研修,從而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智者大師將止觀方法作一種大幅度的展開,建立其獨特的教學體系,即是這部《摩訶止觀》。這個體系從菩提心(堅固的意志)開始,從而導入『正修行』之實修,故又稱為『圓頓止觀』。而其實踐重點,可以用九個字來說明,即:菩提心、方便行、正修行。」──永本法師

目錄

◎正修行

知次位
能安忍
無法愛
觀煩惱境
觀病患境
觀業相境
觀魔事境
觀禪定境
諸見境

作者簡介

永本法師

一九八三年依止星雲大師出家。
一九九一年畢業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曾與慧嶽長老學習天台思想。長年於佛光山叢林學院、禪堂、人間大學等任教。
曾任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主任。
現任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藝文藏主編、佛光山叢林學院專任教師。從事於法華經、天台止觀、禪、佛教經典之研究。

書摘

觀煩惱境

《摩訶止觀》十境中的第二境「煩惱境」,佛教的教學中,希望眾生能獲得解脫,其重要的命題即是「煩惱的對治」。歷代祖師應用各種修道方法以對治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所引發的煩惱,此乃修學佛道、去除邪惑,以菩提心作為力量的根本緣由。

首先,總述觀煩惱境的意義與重要性。煩惱境中所指的「煩惱」,指修觀之時,所生起的貪瞋皆極為猛烈,難以制伏,並非平常的煩惱。於此煩惱現象出現時,行人可將原先所觀陰入界境轉而觀煩惱境,觀此煩惱境為不思議境,並配合十乘觀法而修之。

修習止觀時,如果在「陰入界」境時,無法獲得開悟,則表示觀法對自己的根器並非是適合的,若勉強作觀就會牽動煩惱,使貪瞋的煩惱現前,這時應該捨棄「陰入界」的觀法,而轉觀煩惱境。

修觀之前的「二十五方便」已經知道煩惱的過患,要「呵除五欲」、「棄除五蓋」,故觀「陰入界」的果報,以求平等安穩的心境。修觀之時,假若於觀中反而生起嚴重的貪瞋煩惱(不同於一般的貪瞋煩惱)就必須要轉換觀法。如鐵不能與火相應合的話,鐵就會生鏽變黑,鐵若能與火相應合,火花就會很強盛。

又,一般的五蓋煩惱很容易看得見,隨時都有,假使煩惱已生起了,要制止恐怕就很難了。為什麼呢?平時,雖起瞋心,經過別人勸導、說明,就能止息,今從修觀之中所發的煩惱相,如同咆哮的海浪令人害怕,乍起、乍滅的生起顛倒想;今於修觀中所發的煩惱相,是繁盛、愁悶不易除去的。一般的色欲生起時,還能控制抑止,今於修觀中所發起的欲望是無法抑制的,縱然是死馬也來不及揀擇的,何況是活的牲畜呢?

修觀中的煩惱惑是由內心生起的,來勢強盛。譬如流水,不覺得它急速,假使將木頭投入水中,水花就會四處濺起。又如健康的人,平時不知他有多少力量,一旦觸犯他時,才知其怒盛力壯。煩惱是潛伏於心中,平時若有若無,不易察覺,透過各種修持懺悔,觀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時,如觸動睡獅子一般,易使潛伏的煩惱如獅子咆哮般震天動地。

修習止觀中,容易牽動過去潛藏的煩惱,若不能識知其相貌就容易再造惡業,如不修止觀,更會增長惡業,墮入黑暗的深坑,無法解脫,因此,必須觀煩惱境以破除煩惱障。觀煩惱境分成四項:一、說明煩惱境相,二、煩惱生起的因緣,三、煩惱的對治方法,四、如何於煩惱境中修習止觀。

一、說明煩惱境相
什麼是煩惱?煩惱是使人昏煩之法,會惱亂吾人的心神。又,煩惱(三毒)會亂心,使人煩躁,令心神憂惱。即是所謂的見思二惑,有利、鈍的分別。先說明見惑、思惑的區別:

見惑,為見道所要斷除的煩惱。小乘說三界見惑共有八十八種,稱為見惑八十八使,其中貪、瞋、癡、慢四種惑與思惑相通。

八十八者,於一切煩惱中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十惑,名為本惑,其餘皆稱隨惑。

而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是迷於「理」而起的煩惱,其性極猛利,故稱「五利使」。貪、瞋、癡、慢、疑等五者,是迷於「事」而起的煩惱,推求之性鈍拙,故稱「五鈍使」。此五鈍使與思惑(以貪、瞋、癡、慢、疑五鈍使為主體,三界共有八十一品)的內容是相通的。這十惑的利鈍之別乃一般的分法。

從修觀的角度來說,未發禪定的時候,雖有世間的世智辯聰,但對出世間的(智慧)見解薄弱,於十種的煩惱(五利使與五鈍使)的了知都屬於鈍,假使因為禪定而引發出世間見解,見心猛盛,對於十種煩惱都能感受了知,皆屬於利。

又,有兩種學人:一人體會一切法的意義,論諍心非常強;一人是理解語言的意思,論諍心則弱。依語言要發禪定是不可能的。體得一切法,引發禪定之後,而生起見惑,即第七「諸見境」所要觀照的,此定發起時,生起煩惱,此為「煩惱境」觀照的內容。

仔細分析五利使、五鈍使總有八萬四千煩惱,從類別可分為:等分、覺觀多、散動、報散動等四分,此四分皆會障礙禪定。

從利鈍的角度而言,總說煩惱有八萬四千,其類別可分為四分:等分、覺觀多、散動、報散動。三毒各別發時,有貪、瞋、癡三分,若同時緣三種煩惱境時,名為「等分」;對於三毒,各別生起其中一種時,稱為「覺觀」;若三毒同時生起,即稱「覺觀多」。在三毒的煩惱中,或多或少的生起都有所緣,皆稱為「散動」,都會障礙禪定的生起。

雖然有三毒的煩惱根,但因為沒有對境,所以煩惱不會生起,此時稱為「報散動」,則不會障礙禪定。

《大品般若經》說:「從滅受想定起,進入散心中;又從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散心中。」這是說明三毒跟特定的所緣境不會障礙禪定的現象。

依《成實論》而言:「此四分煩惱皆屬散亂,但散亂中,大部分與無知相應,而不說此四分煩惱皆會障礙禪定,真正障礙修持禪定的是癡。」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課堂上的摩訶止觀‧參”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